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網路社群與言論平台的盛行,「妨害名譽」的爭議日益頻繁。但當你覺得自己受辱或被誹謗時,真的告得成嗎?
妨害名譽成功率究竟有多少?很多人都聽說這類案件「很難告成」,那到底是證據問題,還是法律太保守呢?
精選內容:
- 妨害名譽成功率有多高?先了解什麼叫做妨害名譽罪
- 誹謗、公然侮辱差在哪?影響妨害名譽起訴機率的關鍵
- 妨害名譽成功率是幾成?為什麼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
- 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的3大原因
- 妨害名譽成功率高不高?用實際案例說明最清楚
- 律師怎麼看妨害名譽成功率?這幾種情況比較容易告成
- 想告妨害名譽?先搞懂成功率與提告策略
妨害名譽成功率有多高?先了解什麼叫做妨害名譽罪
在網路留言、社群發文變得越來越即時的年代,很多人會因為一句話、一次貼文而覺得被羞辱或名譽受損,進而想提告。但真的去告,有機會贏嗎?法院會判成立嗎?
這就是大家常問的:「妨害名譽成功率到底多少?我這樣提告有機會嗎?」
誹謗、公然侮辱差在哪?影響妨害名譽起訴機率的關鍵
在《中華民國刑法》中,妨害名譽罪並非單一罪名,而是由兩種不同構成要件的罪行構成,分別是公然侮辱罪與誹謗罪。要理解妨害名譽成功率,首先就要釐清這兩者的法律定義與成立條件。
公然侮辱罪(刑法第309條)
所謂公然侮辱,是指在「公然」的情況下,對他人使用貶抑、辱罵或羞辱性的語言或行為,卻未指出具體事實。例如當眾罵人「婊子」、「爛貨」、「廢物」,即屬公然侮辱。只要行為人沒有提出客觀事實支持,就有可能構成此罪。
誹謗罪(刑法第310條)
誹謗則是「散布具體不實事實」來損害他人名譽。例如在社群平台指控他人偷錢、外遇、貪污,若無法舉證事實,就有可能構成誹謗。誹謗罪的處罰比公然侮辱更重,依法可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
兩者最大差異在於:
- 公然侮辱:沒有具體事實,偏向主觀羞辱。
- 誹謗罪:涉及具體不實事實,且需證明內容不實。
妨害名譽成功率是幾成?為什麼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

當事人常問:「我可以告他嗎?成功率高不高?」根據實務經驗,妨害名譽起訴的成功率大約落在 20~30% 左右,且法院對於類此案件審理標準逐年嚴格。以下我們拆開來談:
公然侮辱容易成立嗎?
從刑法條文來看,公然侮辱只要具備「公然」與「侮辱性言語或行為」兩要件即可成立,看似容易。但在實務上,法院審酌是否真的構成「侮辱」,會考慮語境、文化、表達自由與當事人身分。例如:
- 朋友間玩笑話「你真是白癡」可能不構成侮辱;
- 直播主在影片中辱罵特定網友,若證據明確,則可能成立。
但由於沒有「具體事實」,舉證力相對弱,導致妨害名譽起訴機率相對低。
誹謗成立成功機率?
誹謗雖然構成要件更具體,但因為需要原告提出明確證據證明「內容不實」且「有損名譽」,在舉證上困難度較高。如果對方主張其言論為「合理評論」或「屬於公共利益」,也可能免責。
此外,誹謗罪若屬於「私領域爭執」,法院常會建議走民事求償而非刑事責任。因此,實務上妨害名譽成功率因誹謗而成立的情況,大多發生在網紅、公眾人物、商業誣指等案件中。
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的3大原因
根據律師實務經驗與司法統計,妨害名譽成功率大約落在 20%-30% 左右,也就是每 10 件提告中,大約只有 2 到 3 件會成立。
這讓許多民眾感到疑惑:「明明我被罵了,怎麼還會敗訴?」以下三個原因,是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的主要關鍵:
1. 舉證困難
不論是誹謗或公然侮辱,都需要明確證據,例如錄音、影片、文字截圖,否則檢察官可能以「證據不足」簽結不起訴。
2. 法院重視言論自由
司法實務中,對於言論自由有高度保障,若內容屬評論、主觀觀感,法院通常不會輕易認定構成妨害名譽。
3. 告訴期間短
依刑法規定,妨害名譽屬告訴乃論罪,需於知悉犯人6個月內提出刑事告訴,許多人因未即時提告而喪失訴權。
因此,實際上妨害名譽起訴率不高原因並非法官偏袒,而是案件特性導致成立不易。
妨害名譽成功率高不高?用實際案例說明最清楚
來看看幾個真實案例:
案例 A:周玉蔻、蔡玉真誹謗案 — 誹謗成立率高
名嘴周玉蔻與蔡玉真因在媒體節目中散布關於他人的不實指稱,被檢察官起訴誹謗罪。據報導,兩人都被判處1年6月刑期,高於一般誹謗案件常見的「拘役+易科罰金」判決,顯示法院認定其言論超出合理評論範圍、具「不實性」及「損害他人名譽」程度,嚴重到「構成刑事責任」。
新聞來源-中天新聞網
(圖片取自中天新聞網)
案例 B:桃園禮儀公司員工怒罵公務員 — 公然侮辱罪
桃園一名許姓殯葬業者因現場糾紛,對承辦的陳姓公務員大聲辱罵「你什麼咖」,並拍桌抗議。檢察官依恐嚇與公然侮辱罪送辦。這案例反映出即便只是口語怒罵,若在公開場合被他人聽見,且語帶貶抑,即可能構成公然侮辱。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
案例 C:加油站站長與客人在LINE群組罵髒話 — 公然侮辱不成立
去年,一名加油站女站長在LINE群組中狂罵鄰居髒話,原告因覺得受辱提告公然侮辱罪。但法院認為LINE群組屬非公開私人空間,且言論多為抒發情緒,不具「公然」標準,最後判決無罪。此案例顯示私密通訊平台中的言論,不論多粗鄙,也不必然構成犯罪。
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這些案例顯示,妨害名譽成功率高低,與證據完整度、言論性質、對象身份及平台環境密切相關。
律師怎麼看妨害名譽成功率?這幾種情況比較容易告成

根據多位實務律師觀察,妨害名譽起訴機率若缺乏明確事證,常會被檢察官以「罪嫌不足」或「無法證明有意圖」而不起訴。就算進入法院,能夠成功判決成立者比例仍不算高,平均落在20~30%左右。
然而,若案情符合以下情形,則成功率會明顯提升:
- 有明確對象指涉;
- 公開平台(如YT、FB)上進行;
- 留有文字紀錄或錄音檔;
- 說詞牽涉嚴重虛假指控。
因此,若你考慮提告,建議在第一時間保全證據,並尋求律師協助判斷是否值得進入訴訟程序。切記,被罵不代表就一定構成犯罪,還是得看是否符合法律要件。
律師建議:不是「覺得被罵了」就能告成功,而是要看能不能證明「對方講了什麼」、「是不是不實或侮辱」、「是不是在公開場合講的」。冷靜分析案情,搭配律師判斷,才能避免浪費時間與心力。
想告妨害名譽?先搞懂成功率與提告策略
妨害名譽罪聽起來簡單,但要真的成功提告,其實需要符合不少條件。無論是誹謗還是公然侮辱,法院都會從「證據是否完整」、「言論是否超過評論範圍」、「是否具公開性」等角度嚴格審查。
所以,妨害名譽成功率之所以不高,不是因為法律偏袒對方,而是證明的門檻本就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