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騷擾】不舒服!被言語騷擾怎麼辦?言語騷擾法律有哪些?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對方只說了一句「玩笑話」,卻讓你覺得不舒服、覺得被看扁、甚至心裡會揪一下。你問自己:這算言語騷擾嗎?這樣真的犯法嗎?

別傻了!模糊不是藉口,很多法律就是建立在「受害者的感受」上,如果你覺得被冒犯,那就有可能觸法。我們今天將從法律層面講清楚「言語騷擾法律定義」,回答:什麼樣的話會被認定為言語騷擾?法律怎麼處理?你又該怎麼做?

另外,我也特別整理了台灣很常被關心但參考文章沒寫到的搜尋議題,例如:「性騷擾和強制猥褻的差別」、「跟騷法提出保護令怎麼做」,我統統補上!

精選內容:

什麼是言語騷擾?專家這樣說

常見的騷擾法律定義與法律依據

  • 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指出:「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若引發對方感到被冒犯、恐懼、受侮辱,或干擾其正常生活,就可能構成性騷擾,這其中「言語」也是一種常見形式。
  • 程度稍輕的,「言語帶有性暗示/羞辱」就可能被認定為言語性騷擾;若是主管或有權勢者加害,還可能加重處罰。
  • 另外,家庭暴力防治法也把「言語」、「嘲弄」列為精神騷擾的一部分,即使不是比性相關,若是以言語造成精神壓迫,也可能構成家庭暴力。

簡單來說,只要「說出來的話」觸及性或羞辱到人格尊嚴,讓人真的受傷了,法律就認真看待。

常見的盲點:玩笑話、一次講完可以?其實不一定

很多人以為「只是一句玩笑!」就不會被認定,但法律不看「行為人怎麼想」,而是「受害人的感受」。反覆或累積的性暗示、甚至一次不當話語,若讓人感覺被侵犯,法院也會認定成立。

「騷擾」這個詞在法律上並非單一法條所獨有,而是散見於多部法律中,依情境可涉及民事、刑事或行政責任。所謂「騷擾」,通常指的是反覆或持續的言語、行為,對他人造成恐懼、壓力或困擾。

構成言語騷擾的條件?言語騷擾人會被關嗎?

構成言語騷擾的條件?言語騷擾人會被關嗎?

言語騷擾是一種利用言語進行冒犯、羞辱、威脅或騷擾的行為,不一定需要肢體接觸,但一樣可能造成嚴重心理傷害。根據言語騷擾法律的規範,以下幾點通常是構成言語騷擾的要件:

構成條件:

  1. 言語具有性暗示、歧視或敵意內容:如調侃、羞辱、性暗示、性別偏見。
  2. 行為具「反覆性或系統性」:例如多次傳送騷擾訊息或反覆開黃腔。
  3. 對被害人造成不舒服、恐懼、羞辱或壓力:並不以行為者主觀意圖為準,而以受害人感受為主要考量。
  4. 無正當理由的語言干擾:例如與工作無關的個人評論、言語攻擊等。

會被關嗎?

視行為嚴重程度與相關法條而定:

  • 若屬性騷擾行為,依《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規定,違法者可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公布姓名。
  • 若言語含有威脅或公然侮辱,可依《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第310條(公然侮辱罪、誹謗罪)處以拘役或罰金
  • 若涉及跟蹤或持續性騷擾,依《跟蹤騷擾防制法》,最高可處3年有期徒刑或30萬元罰金。

所以,言語騷擾並非只是「開玩笑」,嚴重時確實可能被送進牢裡!

言語騷擾法律責任是什麼?

類型法律依據可能後果
行政處分性騷擾防治法(罰鍰 1–10 萬)公開處罰、公布姓名
刑事責任如恐嚇、公然侮辱、《刑法》第224條猥褻罪等拘役、有期徒刑
民事賠償可依民法或侵權行為請求精神賠償,特別是權勢性騷擾可能是懲罰性賠償金額可倍數放大
家庭暴力情況家庭暴力防治法可申請保護令
怎麼遇到言語騷擾該怎麼保護自己?如何蒐證?

遇到言語騷擾該怎麼保護自己?如何蒐證?

當你感受到不舒服、感覺聽到不被尊重的言語時,不要忍氣吞聲,因為這正是言語騷擾可能發生的開始。

保護自己的第一步,是「確認自己感受、並果斷回應」。

保護自己三步驟:

  1. 明確表達「我不喜歡這樣的言語」
    很多人礙於情面沒有當場反應,但請記住,讓對方知道你不舒服,是劃清界線的重要第一步。
  2. 立即遠離、不再單獨接觸
    若騷擾者是同事或熟人,建議減少獨處機會,也可尋求主管或第三方協助。
  3. 主動求助,勇敢發聲
    可向學校、公司的人資或性平會申訴,也可撥打113或110尋求協助。

如何蒐證最有效?

  • 錄音或截圖保存騷擾言語內容(如LINE、Email、FB對話等)
  • 紀錄騷擾行為的時間、地點、對話內容與當事人
  • 蒐集證人證詞,若有人目擊騷擾情況可一併記錄
  • 如有身心不適,盡早就醫並保存診斷證明

記住,言語騷擾法律的認定常仰賴被害人蒐集的事證,越清楚越有力。

下面這些騷擾情況,也可以告他!

台灣的《跟蹤騷擾防制法》2022年正式上路,針對言語、電子行為也加以規範。底下 8 種常見行為中,就把「辱罵」、「歧視」、「網路干擾」都算進來。

如果對方是反覆言語騷擾,即便只是通訊、留言,也可能成立跟騷,而且你可以:

  1. 先取得書面告誡通知
  2. 如果對方兩年內再犯,就可以申請保護令

這是新法條加入的「預防工具」,讓心理恐懼不是只有忍耐,而是可以主動反擊。

遇到言語騷擾,你可以怎麼做?

一、馬上反應、不尷尬

說:「我不喜歡這樣的話,請不要再說」,立刻表明你的感受,就是第一步。

二、保留證據

  • 錄音、對話截圖,網址、留言存檔
  • 記錄時間、地點、內容
  • 找證人(同事、朋友)
  • 若受心理傷害,盡快就醫取診斷證明

這些都是你後續要提告或申訴的關鍵。

三、申訴或報案管道

  • 向公司人資、性平會提出申訴
  • 若屬跟騷行為,可依跟騷法申請保護令
  • 若涉及刑事犯罪,直接向警局報案
  • 可求助 113 或法律扶助基金會

還有申訴時限:性騷擾須在發生後 2 年內提告,行政調查也通常需在 2 個月內完成。

言語騷擾的提告流程

言語騷擾的提告流程

當騷擾行為已無法忍受,或對方拒不改善時,可採取以下法律途徑處理:

提告流程如下:

  1. 報案:向派出所或警局報案,陳述案情。
  2. 檢具證據資料:包括錄音、對話截圖、證人、診斷證明等。
  3. 調查與偵查:警方與檢察官將依據提供證據進行初步調查。
  4. 檢方起訴與法院審理:如罪嫌明確,將由法院進行審理。
  5. 民事求償:可另行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請求精神撫慰金。

可尋求的資源:

  • 性騷擾申訴專線:113(全年無休)
  • 社會局婦幼保護專線
  • 法律扶助基金會(提供免費法律諮詢)

遇到言語騷擾時,別再獨自承受,法律與社會資源都可以是你的後盾。

言語騷擾案件分析

以下我們選取兩個真實的台灣新聞案例,並附上出處參考,讓你更具體了解在現實中,言語騷擾如何發生,以及法律如何介入處理。

案例一:高中制服女生被房仲言語調戲

一位穿著高中制服經過早餐店的女生,被一名房仲男子當街說「穿的很騷」,讓她當場氣憤提問,並錄下對話影片上傳,引起社會關注。新聞未提及後續司法處理,但事件凸顯公眾空間中言語騷擾的普遍性與傷害性。

來源請參見該新聞連結。Yahoo奇摩新聞

分析:

  • 性質:屬明顯的言語性騷擾,帶有性化評價,針對外表進行羞辱、評價。
  • 蒐證方式:當事人透過錄影取得現場實錄,訴諸視覺媒體與社群平台提升案件關注度。
  • 法理依據:此類言語若造成他人羞辱感,即可能構成違反《性騷擾防治法》或民法上的侵權行為。

案例二:畢旅高中女生遭旅行社領隊言語性騷擾

台中一所女中在畢業旅行期間,16個班級學生反映遭男領隊當場以極不雅的語言騷擾,例如說「如不認真聽他說話,就把舌頭伸進嘴巴喇18圈」。校方及旅行社接獲反映後公開致歉,並決定永不錄用該領隊。

來源請參見該新聞報導。中央社 CNA 

分析:

  • 性質:此為明顯的言語性騷擾,屬性暗示與羞辱,且情境為師生共處時的旅行安排,權力基礎更為不對等。
  • 處理方式:旅行社公開道歉,為受害者伸張形象;校方迅速介入調查,避免再次發生。
  • 法律適用面:即使尚未進入司法程序,機構內部處理與公開聲明可提升被害人保障,也凸顯言語騷擾的社會責任與風險控制。

如何避免造成言語騷擾人?哪些狀況應避免?

除了自保,現代社會更強調「尊重」與「同理」。有時你以為只是「開玩笑」,卻可能已經傷害他人、踩到言語騷擾的紅線。

以下是避免成為加害者的自我檢查清單:

  • 對話是否涉及對方外貌、性別、私生活等個人領域?
  • 是否在對方多次表明不悅後仍持續言語挑釁?
  • 是否使用暗示性、性別歧視或公然侮辱性的語句?
  • 是否在不適當的情境開黃色笑話?
  • 是否利用職權或關係優勢,對他人進行語言壓迫?

建議行為準則:

  • 尊重別人的界線與感受,不輕忽任何反應。
  • 若不確定語言是否合宜,可選擇更中性或避談。
  • 工作場合避免不必要的私人評論。
  • 若不慎冒犯,應立即誠懇致歉並停止行為。

結語:用法律守護你的話語權,從現在開始,勇敢說「不」!

言語騷擾不是「小事」,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也應該正視的問題。不論是在學校、職場、家庭或網路空間,只要出現令人感到羞辱、困擾、甚至恐懼的言語,就可能構成法律上的言語騷擾。

學會辨識、蒐證、自保,才能讓我們在語言的世界裡,更自在、更安全,也更有尊嚴。

其他推薦法律知識了解:

直接點擊或掃描下方👉LINE QRCODE免費線上律師專人服務!

作者

相關文章

如何獲得醫療疏失賠償?從醫療疏失案例看處理方式

如何獲得醫療疏失賠償?從醫療疏失案例看處理方式

當醫師下錯診斷、施錯手術、忽略病患病情時,除了可能導致病患痛苦、功能喪失甚至死亡,也可能構成「醫療疏失」責任。面對醫療事故,病患與家屬往往最關心:「我有沒有權利請求醫療疏失賠償?應該怎麼做?」

妨害名譽成功率非常低?律師解釋成功與失敗的三大原因

妨害名譽成功率非常低?律師解釋成功與失敗的三大原因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網路社群與言論平台的盛行,「妨害名譽」的爭議日益頻繁。但當你覺得自己受辱或被誹謗時,真的告得成嗎?
妨害名譽成功率究竟有多少?很多人都聽說這類案件「很難告成」,那到底是證據問題,還是法律太保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