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侮辱不起訴案例】原來不一定成立?公然侮辱有追溯期嗎?
在上一篇【妨害名譽罪】文章中,我們提到,只要一段話讓別人名譽受損,就可能構成犯罪。然而,除了誹謗之外,還有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言語風險「公然侮辱罪」。
公然侮辱罪是什麼?誹謗罪又是什麼?我今天被人以三字經辱罵了,該告他公然侮辱還是誹謗呢?
其實公然侮辱罪以及誹謗罪都屬於妨害名譽罪,但兩者其實不盡然相同.
公然侮辱罪是處罰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論,而該言論沒有對事實方面的描述.
誹謗罪則是指陳述不真實之具體事實或惡意評論以達到貶損他人人格或社會地位.
網站裡也有詳細的文章可供參考,有進一步的問題也歡迎諮詢唷!
犯罪人的行為必須是在有不特定多數人可以共見共聞的場所或場合下,對他人以言語、動作、圖畫等方式攻擊才會構成刑法上的公然侮辱罪。
網路論坦或聊天室群組屬於不特定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的環境,因此仍有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
首先,公然侮辱罪及誹謗罪是告訴乃論之罪,如果發現自己被公然侮辱了,要在知道犯罪人是誰的六個月內,向檢察機關提出刑事告訴。
可以。如果是涉及到妨害名譽,如肖像權,就可以依民法第195條請求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在上一篇【妨害名譽罪】文章中,我們提到,只要一段話讓別人名譽受損,就可能構成犯罪。然而,除了誹謗之外,還有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言語風險「公然侮辱罪」。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網路社群與言論平台的盛行,「妨害名譽」的爭議日益頻繁。但當你覺得自己受辱或被誹謗時,真的告得成嗎?
妨害名譽成功率究竟有多少?很多人都聽說這類案件「很難告成」,那到底是證據問題,還是法律太保守呢?
當今社群媒體盛行、言論快速傳播的時代,一句話、一則貼文都可能演變成法律糾紛,尤其觸及「妨害名譽罪」的爭議更是層出不窮。不論是因為他人造謠誹謗而受損,或是一時言語不慎惹上麻煩,都可能面臨刑事與民事責任。
很多時候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上難免會有摩擦,但當不小心脫口而出謾罵或侮辱的字眼極可能會構成妨害名譽的罪責,今天995律師帶您來看這則妨害名譽的案例,倘若自己遇上了妨害名譽狀況也可以諮詢995律師得到協助。
很多人認為在網路上留言公開批評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產生,但若沒有注意用字遣詞或是傳遞不實資訊就可能會觸法,今天995律師帶你來看的這則案例就是常發生在你我的生活之中,一起探討妨害名譽的相關狀況與處理方式。